安阳工学院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把企业现有新技术搬上课堂中原工学院探索新型

随着纺纱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的纺织院校纺纱技术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转杯纺、涡流纺、静电纺、喷气纺、紧密纺 这些新型纺纱技术已经在企业得到普遍应用,而传统的纺纱教学却涉及很少。“课堂上学的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学校又没讲过”,这一现象制约着纺织后备人才的培养。

中原工学院的教师们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结合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新型纺纱技术的教学,并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应用方面推陈出新,为我国纺纱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正是凭借着“新型纺纱技术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了纺织之光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结合

中原工学院的前身是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校,动手能力强是这所学校的特色。如何把这一特色发扬光大,如何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突出自己的优势,纺织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叶静教授和以她为首的教学团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6年前,当国家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时候,叶静就开始琢磨着按照国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做个课题,提出进行新型纺纱技术课程体系的研究。这以后,国家又发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宗旨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工程技术背景、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中原工学院也适时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把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扎实的纺织工程基础,突出应用能力和纺织新产品开发能力。

拓展纺纱新技术增加实践环节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新型纺纱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迈过的门槛。而如何才能做到“合理”?以前的教材多是按照自由端和非自由端对纺纱技术进行分类,新技术有的涉及赛络纺、赛络菲尔纺,还有个别教材涉及到包芯纱,“但很不全面”,叶静在翻阅了大量教材后发现,新型纺纱的教学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环节。

通过企业调研发现,如今的纺织企业普遍采用紧密纺、复合纺、喷气纺、转杯纺。“现代纺纱技术日新月异,如果还按照老课本教学,我讲的内容,学生在工厂根本见不到,而工厂实际的生产我们又不讲,这对老师来讲是一种失职。”叶静带领着懂电脑的学生深入到纺织企业,把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拍摄成视频,回来后再一点点地做成便于学生理解的动画,并把视频和动画全部放到网上,极大地促进了新型纺纱技术的教学,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做到了教学与生产实际同步。

不过,视频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能亲自动手锻炼,学院通过采购转杯纺纱机,配齐纺纱机等纺纱设备、小样机、试验机等,装备起了纺纱实验室。从开始学习的实习阶段,老师就要求学生到转杯纺的设备上去摸一摸,动一动,通过实际接触增加学习兴趣。在最后纺纱实习阶段,以前的教学是环锭纺32支精梳纱,如今为了增加更真实的实践环境,老师考虑到年轻的学生大多喜欢穿牛仔服装,专门安排学生设计转杯纺牛仔用纱,这一举措使学生实习的热情大增,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前只讲纺纱原理,学生会不会到工厂再说,现在学生学到的不仅有前沿性,还有实用性。”

从注重理论到突出产品开发

只注重理论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纺织企业的需要,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中原工学院提出从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到突出产品开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就在于产品开发。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更新,学院与河南当地的纺织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拥有先进新型纺纱设备的郑州朝歌纺织有限公司、洛阳白马集团建立了新型纺纱教学实习基地,就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生产实习,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和教学实践。课题来源于企业,与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相结合,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发出了彩涤/高配棉缎彩纱、单芯涤纶包芯纱、阻燃黏胶/不锈钢纤维复合纱等一系列新型纱线,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原工学院的声誉,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纺纱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的纺织院校纺纱技术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转杯纺、涡流纺、静电纺、喷气纺、紧密纺 这些新型纺纱技术已经在企业得到普遍应用,而传统的纺纱教学却涉及很少。“课堂上学的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学校又没讲过”,这一现象制约着纺织后备人才的培养。中原工学院的教师们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结合新型纺纱技术的发展,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新型纺纱技术的教学,并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应用方面推陈出新,为我国纺纱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也正是凭借着“新型纺纱技术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得了纺织之光2011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结合中原工学院的前身是郑州纺织机电专科学校,动手能力强是这所学校的特色。如何把这一特色发扬光大,如何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突出自己的优势,纺织工程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叶静教授和以她为首的教学团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6年前,当国家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时候,叶静就开始琢磨着按照国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做个课题,提出进行新型纺纱技术课程体系的研究。这以后,国家又发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宗旨就是要培养一大批有工程技术背景、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中原工学院也适时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把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扎实的纺织工程基础,突出应用能力和纺织新产品开发能力。拓展纺纱新技术增加实践环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新型纺纱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迈过的门槛。而如何才能做到“合理”?以前的教材多是按照自由端和非自由端对纺纱技术进行分类,新技术有的涉及赛络纺、赛络菲尔纺,还有个别教材涉及到包芯纱,“但很不全面”,叶静在翻阅了大量教材后发现,新型纺纱的教学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环节。通过企业调研发现,如今的纺织企业普遍采用紧密纺、复合纺、喷气纺、转杯纺。“现代纺纱技术日新月异,如果还按照老课本教学,我讲的内容,学生在工厂根本见不到,而工厂实际的生产我们又不讲,这对老师来讲是一种失职。”叶静带领着懂电脑的学生深入到纺织企业,把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拍摄成视频,回来后再一点点地做成便于学生理解的动画,并把视频和动画全部放到网上,极大地促进了新型纺纱技术的教学,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做到了教学与生产实际同步。不过,视频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让学生能亲自动手锻炼,学院通过采购转杯纺纱机,配齐纺纱机等纺纱设备、小样机、试验机等,装备起了纺纱实验室。从开始学习的实习阶段,老师就要求学生到转杯纺的设备上去摸一摸,动一动,通过实际接触增加学习兴趣。在最后纺纱实习阶段,以前的教学是环锭纺32支精梳纱,如今为了增加更真实的实践环境,老师考虑到年轻的学生大多喜欢穿牛仔服装,专门安排学生设计转杯纺牛仔用纱,这一举措使学生实习的热情大增,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前只讲纺纱原理,学生会不会到工厂再说,现在学生学到的不仅有前沿性,还有实用性。”从注重理论到突出产品开发只注重理论教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纺织企业的需要,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中原工学院提出从注重基础理论的教学到突出产品开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就在于产品开发。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更新,学院与河南当地的纺织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拥有先进新型纺纱设备的郑州朝歌纺织有限公司、洛阳白马集团建立了新型纺纱教学实习基地,就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生产实习,聘请企业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和教学实践。课题来源于企业,与企业生产的真实产品相结合,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发出了彩涤/高配棉缎彩纱、单芯涤纶包芯纱、阻燃黏胶/不锈钢纤维复合纱等一系列新型纱线,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原工学院的声誉,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